2025年7月27日,浙江省大气污染监测与协同控制重点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会议暨专家研讨会在杭州举行。此次会议作为实验室发展进程中的关键节点,汇聚了国内环境科学领域的顶尖智慧、政府部门的政策指引以及实验室依托与共建单位的核心力量,共同为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出谋划策,标志着浙江省在大气污染防治科研领域迈向了新的高度。
群贤毕至:汇聚科研顶尖力量
出席会议的专家有清华大学贺克斌院士、清华大学郝吉明院士、北京大学张远航院士、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吴丰昌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贺泓院士、华东理工大学汪华林院士、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郭日生研究员、国电科学技术研究院王小明研究员、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易斌研究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胡京南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陈吉平研究员、浙江大学肖丰收教授等行业顶尖专家。
萧山区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局长高源女士到会并发表致辞,体现了政府对实验室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实验室依托单位浙江天蓝环保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单位浙江大学、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的骨干成员也共同参与了此次盛会,形成了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良好局面。
使命在肩:明确使命与期望
会议伊始,实验室主任、浙江大学吴忠标教授代表实验室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与诚挚感谢。他介绍道,浙江省大气污染监测与协同控制重点实验室由天蓝环保与浙江大学共建的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聚光科技建设的省级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而成。这一强强联合,成功获批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的模式,旨在整合各方优势资源,打造一个集科研创新、技术转化、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肩负着起服务国家“双碳”战略、助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使命。
浙江大学吴忠标教授致欢迎词
实验室副主任、聚光科技集团董事长顾海涛先生在欢迎词中表示,聚光科技作为行业领军企业,二十余年来始终专注于运用感知和分析技术守护生态环境。后续将围绕实验室规划方向,协同天蓝环保、浙江大学联合创新,聚焦难题,共同推进从基础研究到产业落地的创新闭环,充分发挥企业贴近市场优势,推动科研成果高效转化,服务于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的实践需求。
聚光科技集团董事长顾海涛致欢迎词
政府支持:强化政策引领保障
萧山区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局长高源女士代表政府主管部门发表了重要讲话。她肯定了实验室建设的战略意义和创新模式,指出该实验室作为萧山区乃至全省环境领域唯一由企业牵头建设的省级重点实验室,通过联合国内顶尖学府浙江大学和环境监测领域龙头企业聚光科技共同建设实验室,推动了“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深化了“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为萧山乃至浙江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的科技动能。
高源局长还介绍了萧山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创新生态的系列举措,重点破解科创平台建设质效、平台与地方产业融合发展等堵点难点,进一步聚焦企业实际需求,强化院企协同,破除创新壁垒,推动科研成果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和高效转化,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为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和良好的外部环境。
萧山区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局长高源女士致辞
学术引领:组建顶尖专家团队
一个高水平的实验室,离不开高水平的学术引领。会议期间举行了学术委员会专家聘任仪式,汇聚了6位院士等国内顶尖专家的首届学术委员会正式成立。贺克斌院士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吴忠标教授任副主任委员,郝吉明院士、张远航院士、吴丰昌院士、贺泓院士、汪华林院士、郭日生研究员、王小明研究员、易斌研究员、胡京南研究员、陈吉平研究员、肖丰收教授任委员。这一强大的学术团队将为实验室的发展提供高瞻远瞩的指导和引领。
汇报研讨:共谋发展良策
吴忠标教授代表实验室汇报了实验室的建设目标、研究方向、发展规划及近期工作进展。与会院士专家们以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对实验室的定位、发展重点、关键科学问题凝练、能力建设及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讨,提出了诸多前瞻性、建设性的宝贵意见和建议,为实验室后续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拓宽了思路。
实验室技术骨干翁小乐教授、吴轩浩研究员、胡磊青研究员也分别就相关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作了专题报告,展示了实验室扎实的科研基础与创新活力。这些报告涵盖了含氯挥发性有机物污染与控制、氧化亚氮与氮氧化物低耗治理与资源化、碳分子筛气体分离膜用于燃烧前碳捕集等前沿领域,体现了实验室在科研创新方面的积极探索和显著成果。
翁小乐教授报告
吴轩浩研究员报告
胡磊青研究员报告
展望未来:锚定科研新目标
本次会议的圆满召开,标志着浙江省大气污染监测与协同控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工作正式扬帆启航。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验室将紧密围绕国家“双碳”战略目标和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需求,攻克精准监测与减污降碳关键技术,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构建全链条产业生态,聚力高层次人才,驱动“人才-技术-产业”良性循环,力争建设成为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大气环境研究高地与创新平台。